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全国碳市场完善及扩围的路径和步骤,并进一步指明碳市场发展的方向。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电力行业是落实“双碳”目标的主力军。
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今日联合发布报告《迈向“十五五”煤电何去何从:转型路径与多元机制研究》。《报告》通过比对减排效益、经济成本、清洁能源部署情况等多重因素,当“十五五”年均电力增速为2.8%、2030年新能源装机量达到31亿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达到2.7亿千瓦,煤电发电量将在今年迎来峰值,且峰值有望控制在5.55万亿千瓦时之内,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力部门有望在2025年迎来“碳达峰”,峰值为52亿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将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首批仅纳入电力行业。今年覆盖范围首次扩大,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作为新纳入行业,目前,三大行业各自降碳情况如何?其在迈向“双碳”目标时,还有哪些难题亟待解决?
我国首个聚焦茶叶全产业链碳足迹管理的数字化平台——“全国茶叶碳足迹数字化平台”近日对外发布,旨在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探索路径。
建材行业的碳减排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建材行业企业需在国家顶层设计的统领下,抓住重点行业、关键节点,以创新为纽带,推动技术进步,淘汰低效产能,做到科学决策,分类施策,有序推进。水泥等主要碳排放行业企业,应结合《意见》各阶段目标和主要工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未雨绸缪,处理好近期和中长期、发展和减排的关系,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每一步。
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将开展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完善配套政策,加强技术创新,以有效提高工业领域氧化亚氮回收利用和排放控制水平,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政府召开“邯郸市绿色低碳发展典范城市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作为河北省典型的重化工城市,邯郸市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钢铁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推进钢铁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定钢铁产品碳足迹核算地方标准等措施,加快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
8月19日,福建省首张由国内外认证机构发证、获国际客户采信的碳足迹核查证书在奋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颁发。“该证书首次实现了‘一次核查、两张证书’。国内认证机构方圆集团主导核查,国际权威机构上海天祥进行技术复核,双方结果互认,同时发证,实现了国际与本土认证机构的资源优势互补。”省市场监管局局长黄水木表示。
我国建材行业近日发起《全球建筑材料行业碳减排联合行动倡议》,倡议全球建材行业以创新驱动绿色变革,以协同构建低碳生态,以合作推动低碳发展,将低碳转型转化为推动建材行业升级的内在动力,共同创造更加绿色、低碳、美好的未来。
种出1千克黄花梨,会产生多少碳排放?13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向建宁县福胜果业有限公司颁发全国首张黄花梨产品碳足迹证书。证书标明,每千克黄花梨产品碳足迹数值为“0.5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